排骨炖的玉米能吃还是不能吃
作者: 宝觉
更新时间: 2013-4-5 10:10:46
来源: 不住世间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看到这个题目,请问亲们,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我猜,大约一定会出一个画面“排骨炖玉米”,然后一直在琢磨“能吃还是不能吃”。同时,关于这个画面的种种记忆,比如它的味道,在嘴里的口感什么的,也一并出来了……
至于“能吃还是不能吃”的讨论,其实就像是已经坐在饭店里讨论要不要吃饭的纠结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问这个问题开始,已经在享受“排骨炖玉米”了。就是注意力已经全然在这件事上,已经“取”了,然后后面“一、可以吃,有营养;二、只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吃肉边菜,只吃玉米不碰汤;三、坚决不能吃”种种结论,其实本质上已无任何差别——虽然牵强六祖来做论据,但因为立场是“取”,所以吃着吃着一定会“不小心”碰了肉,只好每次原谅自己;至于第三种观点 “坚决不能吃”,往往最壮烈——结果一定是像石头压草一样,忍着忍着,忍到后来,忍不住了狂吃一顿,然后自责内疚,再继续坚决不能吃……”
因为,从问这个问题开始,就已经在其中了。
想起以前跟朋友开玩笑的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立场决定态度,接下来的论点、论据,其实只是从不同角度阐释论证这个态度而已——吃,还是吃部分,还是不吃,都在论证一个字“吃”;爱,还是爱一点,还是恨,都在阐释一个字“爱”。
已经在其中了,自然无法从这个烦恼解脱。
那么,什么是不在其中,什么是从这个烦恼解脱呢?
恰好,我是没有上面“排骨炖玉米能吃还是不能吃”这个烦恼的,当朋友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时,很明显地体验到什么是不在其中。
我从生下来就不吃肉,这个东西不吸引我,就像“马路上的一根肉骨头,一个人不会蹲下来看着它,使劲琢磨到底要不要吃”一样的状态。所以,即使遇见了这道菜,我也会忽略,更不会注意力放在它上面,仔细地思考“能吃还是不能吃”——很简单,我心里不取它。所以,没有这个烦恼。
什么是从烦恼中解脱?我的理解,就是没这个烦恼——这根“肉骨头”出现在你面前或者没出现在你面前,对你而言,都不会吸引注意力,你都不会“取”在其中,更不会花时间、精力琢磨、讨论它——它出现了,它离开了。就象“肉骨头”一样,没有粘到你,你也没想抓到它。如此而已。
排骨炖玉米,还是爱一个人,其实所有的烦恼都只是一根肉骨头。只不过,每个人“取”内容不同而已。
那么,如果已经“取”了,该如何从其中解脱呢?
答案无它,从此学会“不取”就是了。
这里的“不取”,不是“想着肉骨头,而选择坚决不吃”,而是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整个的“不取”。
注意力就像一束光,打到哪里,我们就会与哪里的境界相应,就像人有人的烦恼、人的爱恨情仇,狗有狗的烦恼、狗的爱憎分明,是整个注意力乃至心性的不同、是整个境界与状态的不同,而非在其中选择的纠结。
取,其实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什么上面。注意力就像一辆车的方向盘,我们要把自己带到什么方向,就慢慢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整个放在要去的方向上。
不取,自然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注意力上从这件事上收回来,转而投向自己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想要去的地方,这需要一个过程,如同掉转方向的车,根据车行走的速度、角度,安全掉头,方向变了、视角变了,风景自然改换。
比如,不吃肉想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健康,那可以有意识地多把注意力放在绿色食物上,发现有营养又口感好的食物,自然就会对肉兴趣减淡;如果是为了慈悲,那可以把纠结的精力与时间多有意用在读佛经,关怀众生爱护众生把每一个众生都视为独子,行布施、爱语等长养自己的菩萨性……
如同一锅开水,底下不加火了,这锅水自然就凉了。水如烦恼,加火就是注意力,如果我们“念兹在兹”,就如同一直在为这个烦恼加火,无论在上面用扇子扇,还是加冰块凉,这纠结热恼之水都无法清凉下来。
只要撤火,撤掉注意力,自然清凉。
如此而已。
也许你会担心,一时的逃避,如果下次注意力再转回来,会不会又起烦恼?
第一、不是石头压草的逃避,所以不会反弹。
第二、注意力转向你要去的地方,就象从幼儿园长到小学、大学,成了大学生再回到幼儿园,那些小烦恼自然无从挂碍你了。
第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力转向探索生命的真相,当我们有空间与距离回头看看原来的“肉骨头”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己贪取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贪取?这里的空间与距离非常重要,即所谓旁观者才有机会清,当局时基本上都迷在其中了。
简言之,如何从烦恼中解脱?
这个问题,就像是如何从一滩烂泥中甩掉泥巴?
果断地出来。
功夫在诗外
佛陀说,二忆念深,不相违远。
忆什么?念什么?你就与什么相离不远了。
我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