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多样性及其关系
作者: 未知
更新时间: 2016-5-25 7:53:21
来源: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劝为什么存在那么多的宗教派别,创造出和他们自己“长相相同”的上帝、佛祖、玉皇大帝等等, 为什么他们互相否定?为什么造物主不能够统一他们的认识? 这些各种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是不能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和立场.要从宗教的角度和方法. 我还是从多年研究圣经,历史,宗教史入手.先我们假设圣经是正确的.从对圣经的研究领悟到上帝在人类救赎拯救中的计划分析讨论.人类被上帝创造以后分别经历了以下时代: 伊甸园时代, 赶出伊甸园-->大洪水, 大洪水以后-->亚伯拉罕, 摩西-->基督前400年, 基督-->现代.
伊甸园时代: 人与动物可以通讯和彼此理解,人也不吃肉和猎杀动物, 也就是吠陀时代, 犬可以讲话(吠), 所有动物都听从亚当管理(陀),因此才有女人听了蛇的话偷吃禁果. 吠陀时代, 人类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被赶出伊甸园-->大洪水时代, 无约时代: 上帝与人类没有立约, 人类犯罪堕落, 人与人关系恶化,彼此为仇,忌嫉凶杀开始,地上满了强暴罪行.
大洪水以后-->亚伯拉罕前时代: >10000BC 至 2500BC (5000年以前) 由于气候环境极大变化,食品短缺,上帝允许人吃动物的肉,宇宙射线增强,人的寿命也同时缩短,上帝与人立约,而没有与动物立约,而且允许人类杀戮动物,并吃动物的肉. 人与动物的关系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被分散居到世界各地语言变乱,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没有通讯能力.
吠陀文明作为最早的灵知文明出现在了印度河流出现,以梵文记载了《圣典博伽瓦谭》《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 ,《韦檀多经》 , 《摩呵婆罗多》《往世书》《薄伽梵往世书》《薄伽梵歌》有些书最早成书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比圣经早1500成书),记载了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3000所发生的事,》《薄伽梵歌》提出了三位一体神的概念,即梵(Brahman 相当于圣经中的 圣灵,无人格位之神,创造宇宙万物之神),超灵 又名毗湿努(Paramatama 保护神 相当于圣经中的 圣子,基督耶稣),薄伽梵(Bhagavan) 乃至尊人格神 (相当于圣经中的圣父,耶和华),这三位一体神的属性几乎和圣经是完全一致的. 在5000年前的一场战争彻底毁灭了古吠陀文明,传说中的克利希那建设的杜瓦拉卡城消失于印度洋(这一海底遗址被在堪培湾被发现).与此同时,虽然当时两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农业文明但没出现过象这吠陀文明传说中的神喻经典.直到摩西旧约开始
摩西-->基督前400年(公元前400年) 人类开始旧约: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在旷野得到十诫,开始了"律法"时代, 到以色列人被虏到巴比伦止, 同时约公元前1200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 才又形成了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吠陀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开始了 "旧约".
旧约圣经的中心思想是“律法”. 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的区别就是相当于 “人类灵魂” 的 “旧药” 和 “人类灵魂” 的 “新药” 的区别. 在旧约中人类灵魂中的 “罪(生命的软体病毒)” 还没有解决, 人类各部族, 群体, 种性, 个体之间,为了克守生命被侵害和攻击,必须用律法约束和隔离,分散到世界各地,否则人类灵魂中的病毒会很快扩散导致各类冲突而加速人类灵魂的毁灭. 作一个比喻, 在旧约时代,人类的原罪无有效药可冶(献牛羊的血也只是喻表,不能冶根),就象今天可传染性病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群分散并隔离开,以免交叉传染.
这种分散并隔离就形成了人类不同族群,不同阶层(阶级)严格等级制度如奴隶制度,种姓制度. 在旧约时代,人类是十分残暴野蛮. 上帝也是十分严厉, 在圣经旧约中可以看到, 耶和华十分严厉, 要求以色列人在攻下耶利哥城后要将 "这城和其中所有前都要毁灭",以色列人在征服迦南地都要求这样.凡以色列人中有拜偶像,敬拜他神,上帝也全数灭绝. 因为上帝要培育一支灵性纯正的以色列疫苗株,在大卫的后代中培养出基督耶稣的肉身,实现灵魂体无罪的基督耶稣, 成为拯救全人类灵魂原罪的抗体.
基督-->现代人类开始新约,到了新约,作一个比喻,全人类灵魂原罪的抗体已经形成了,全人类灵魂的每一个人只要愿意接受基督耶稣(直接不能通过等三者)作灵魂的救主(疫苗接种),他就不需要用通过克守自己的行为避免犯罪.他的原罪就可以借助于基督耶稣宝血在灵界被赦免.(原罪在灵界被赦免不等同于不承担行为在物质世界所产生的后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和宗教都相信这一点, 这就形成了现今的四大宗教, 犹太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教:
克守旧约,不敢承认三位一体的上帝,只认耶和华.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新约以前上帝只以耶和华的名在以色列人面前显现.反复告诫他们世界上只有独一真神,别无他神.以色列人在旧约的一千多年中反复多次因拜偶像或拜其它神而受到上帝多次的严惩,多少年多少先辈的血告诫他们的子孙,多少亡家亡国被虏为奴的教训,他们认定一条,无论如何只认耶和华的名. 尽管在以色列人希伯来文的圣经中创世记 "神"一词是阳性复数,明明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的含义.
但在翻释英文,中文却是单数.怕被子孙误解为多神论.其二,以色列人想象中的救世主弥赛亚应该是以君王的身份出现立即把以色列人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中拯救出来.可是没有想到基督耶稣要求他们要以非暴力方式,以爱宽恕罗马人.他们从感情上接受不了这样的弥赛亚救世主.他们不听,用暴力反抗罗马帝国,结果于公元70年,第二次圣殿被毁,以色列人全数被赶出耶路撒冷,流落世界它地颠沛流离约2000年,才如圣经所预言第三次回归复国.
由于这两种原因, 犹太教基本上是克守旧约,严格律法,虽然可能个人行为操守保守要求高.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复仇思想还是相当严重.
佛教:
形成于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吠陀文明后期, 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吠陀文明是吠陀文明和旧约的混合, 克守等级制度,四级种性森严,当旧约于公元前400开始转型为平等博爱的新约思想.平等文化的要求十分突出.
佛教的产生符合了当时的社会人人平等(众生平等)的需要, 佛教继承了吠陀教轮回转世等思想,却抛弃了吠陀教三位一体神的概念.佛教可以认为是否定"上帝"存在,它的核心是人转变为神(或佛),只要通过人自身行为的修炼就成了神.因此有多神诸神,拜偶像等等.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前显现于尘世,向人们大胆宣说了“人乘”之五戒,“天乘”之十善,“声闻乘”之四圣谛与八正道,“缘觉乘”之十二因缘,“菩萨乘”之六度与五明,展示了新的一种比较符合世俗的觉悟之途,并指出了解脱之道。但佛陀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既然讲“无我”,为何还要“唯我独尊”?这个“我”是什么?多少年来,人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让我们先把自己放在一个超然的地位,不限自己于佛教之中,看看佛陀之前的经典是怎么说的,再从“鸟瞰的视角”看看“法”是如何为众生巧妙设置的。在距佛陀时代二千多年前成书的(公元前2500年)《圣典博伽瓦谭》第一篇第三章第二十四诗节中这样预言到:“随着卡利年代的开始,主(奎师那)将以佛陀的身份(安赞娜之子)在亥亚郡出现,其目的是为了迷惑那些妒忌虔诚的有神论者的人。”
在佛陀显世的年代,人们普遍上都是无神论者。当时印度种性制度压迫, 人们有普遍有种姓平等, 众生平等的呼求. 婆罗们教的统治者, 他们把《韦达经》(旧译《韦陀》、《吠陀》)中有关祭祀的部分当作借口而大开杀戒,《韦达经》被世人曲解和滥用,以证明屠杀是正当的。而杀生是灵修路途上最大的障碍之一, 同时种性压迫给广大劳苦大众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主奎师那深知其利害关系,但由于处在无神论时代,直接正本清源地恢复《韦达经》的原义,根本无法被众生所接受, 同时也是旧约转变为新约的过渡期, 平等博爱思想已经被启示到东方远东地区。
因此,为了制止杀生, 拯救平等众生,如果说主奎师那在公元前五百年以佛陀的化身显世,并在表面上否定了《韦达经》的权威性,通过迂回的方法让众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踏上真正灵修的道路, 以解决当时日益突显的主要社会矛盾。佛陀暂时拒绝了《韦达经》,传播非暴力和平等的伦理,亦即不伤害任何生物体,并展示了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消除种性制度的教义。
佛陀也教导说,我们物质的存在是充满痛苦的,是我们的物质欲望导致了我们的痛苦,要根除这些欲望,我们需达到一个超脱涅盘的境界,从物质存在中解脱出来。佛陀拒绝谈及涉及上帝、灵魂及解脱后的生命等等问题,也没有提及和倡导偶像崇拜。
当问及有关此类问题时,祂就简单地答复说:“佛高一切法。”以后,祂的一些追随者传播虚无主义、没有灵魂的信条,但这些都是对佛陀在超验题目上沉默的世俗解释。这显示祂还是保持忠于韦达经典的实旨。但后世的继承者,放大了无神论及人而神的世俗性理念.佛教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心态而获得解脱和宁静,因为释迦牟尼清楚就当前人类的认知水平而言,是很难了解宇宙之神,了解神的博大的,因此他转向发掘人类内心的神,通过传教(如“四圣谛”:(1)苦谛、(2)灭谛、(3)集谛、(4)道谛),改变人脑程序,使人改变思想,看清事物的某些本质,虽然某些思想是消极的,但总体上使人们暂时消除一些迷惑和过度的欲望,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此佛教与其它一神教是殊途同归,没有本质区别,前者发掘内心的神,后者发掘的是外界的神,如果将两种方法合而为一,就能起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是他的继承人偏离并对立了有神论. 佛教将注意力放在用内心的“神”消除内心的“魔”,“神”也在我们心中,修行静思就是一种感悟内心之神的方式,并通过抑制欲望,静思明心而获得“慧”,从而达到涅盘境界而获得拯救。
因此,他说“无”。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并不是佛陀于菩提树下顿悟的结果,而是佛陀以另一种隐蔽的方式对韦达知识的传授,即:“物质世界的虚幻性、灵魂不属于物质世界、从物质世界的痛苦和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的基本思想。佛教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及“缘起性空”之说也只是对物质世界一种规律性现象的现实性表现阐述,而并未触及规律的由来。
讨论上帝及灵魂的题旨不是佛陀的使命。因意识和知觉被肉食所污染,人们成了无神论者,无法理解至尊人格神上帝的存在。而从未说及上帝的佛陀赢得了他们世俗追求者的敬爱。这样,主奎师那便使无神论者以佛陀的化身崇拜祂(然而在中国变脱变为各式各样的祖先,鬼神崇拜)。佛陀的特殊任务是成功的。最终所有的印度人接受了祂的教诲,停止了对动物的屠杀。
虽然,佛陀成功地避免了眼前的危险,但印度仍然在否认上帝和灵魂的哲学的控制下,《韦达经》尚未回到应该受尊重的原本地位上。佛陀的缓解仍是不完全的,这只是迈向韦达完全复兴的第一步。奎师那下一步的活动是派遣主希瓦(SIVA)的一个化身来完成祂第二步计划。这就是室利帕达·商羯罗大师,他显世于公元788 年。在仅仅三十二年的生命中,商羯罗把佛教终于完全逐出了印度,重新解立了《韦达经》在印度的权威性。然而,已脱变的五花八门的佛教在亚洲的其它地区盛行.作为弃绝阶层的一员,一个云游僧,商羯罗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奉献出无与伦比的能力,致力于说服佛教徒重新接受了《韦达经》。
为了行之有效,商羯罗不得不选择了较为容易的过渡,因此他创立了一种称作阿兑塔--韦檀陀的哲学,或叫绝对不二论,一种隐密的佛教。他天才地运用韦达语言详加说明,并用《韦达经》的主要经文作为证据以支持他的论点。商羯罗否定了终极真理是空的佛教信条。商羯罗辨说,真理,如《韦达经》所宣示,是梵,是精神。同样的,商羯罗驳倒了佛教徒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阿特玛(ATMA)--个体灵魂的韦达真理。但是,商羯罗宣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因此,商羯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韦达经》。
佛教对粗俗的唯物主义来说是一种进步,非人格一元论神("道")对佛教来说又是一个进步;人格一元论神(耶和华或真主)对非人格一元论("道")来说又是一个进步(旧约);如果能真正认识三位一体上帝才是真正的完全认识(新约).但是维亚萨和奎师那展示的《韦达经》中的人格一元神也就是上帝,仍需在以后的时日中得到恢复,这项工作在商羯罗之后开始了。
随着人们急切到回到韦达研习上来,一些人开始认识到商羯罗一元论阐释的不足之处。这时应运出现了几位伟大的导师,其中最著名的是罗摩奴亚(RAMANUA)和摩陀婆(MADNVA)。他们就《梵经》和《博伽梵歌》所作的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释论,对商羯罗的权威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使有神论赢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但是,非人格神论者,也就是爱因斯坦神,自然神论者仍保持着对大众的控制,特别是今天的大多数自然科学工作者。
接着,主奎师那于五百年前再次降临人世。这次的使命是要完成韦达文化的复兴。这就是世尊柴坦尼亚·玛哈帕布(Caitanya Mahaprabhu)。圣柴坦尼亚是奎师那以自己奉献者的身份显现于世。他亲身示范了崇拜的最高形式。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奎师那知觉永远是吉祥幸福、利益众生的。仅是通过奉献服务,就能培养出所有优秀的品质,如仁慈、宽容、谦恭、自制、平和、取悦众生等等。奎师那知觉甚而提供了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哲学、心理、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奎师那知觉不但在灵性上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永脱生死、常安极乐的光明大道和终极目标,同时也在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世俗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主柴坦尼亚的使命有两个方面。第一,祂更完全地展示了奎师那和他的最亲密的奉献者之间至高圣爱的性质,按照《博伽梵歌》及《圣典博伽瓦谭》的启示,传播奎师那知觉。另一方面,开展了齐颂圣名运动。伴随此展示,祂带来了相应的更强大有力的神觉方法--哈瑞·奎师那(Hare Krishna)伟大曼陀罗的唱颂。此曼陀罗是原本《韦达经》中的部分,因为它由圣柴坦尼亚唱颂,其威力培增。
柴坦尼亚教导祂的追随者如何实践,可使此曼陀罗的威力能毫无阻碍地发挥作用。奎师那Krishna是至尊人格神。祂的形体永恒、全知、极乐。祂是万物之源,祂自己再无根源。祂是万源之源。奎师那知觉是最机密的知识,凡实际上从事于对至尊主奉献服务的人,已解除了一切业报。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心意专注于奎师那。各式各样的瑜伽、法门、宗教都只是通向奎师那知觉之途的踏脚石。直接修习奎师那知觉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悟透梵光和超灵,最终觉悟到至尊人格神奎师那Krishna。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在欧洲的天主教已经开始偏离早期基督教教义关于平等的思想,由于政教合一和教阶制,教会已经成了一个政权机构,政治家利用信徒们对宗教的热情,获得世俗的利益.天主教的教阶制使得每一个信徒建立直接与上帝的关系被割裂.而在阿拉伯世界十分迷信,偶像崇拜之风盛行, 在天使长加百列的启示下,先知穆罕默德得到灵感启示, 在新创立的伊斯兰教中重点强调了平等思想,没有教会的教阶制.但伊斯兰教仍克守旧约律法,过份强调公平,公义,平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复仇思想也是相当严重.由于祖先与以色列祖先有不公平待遇,形成了世代的复仇意识,缺乏博爱思想.
虽然,新约开始于公元,但对于每个人,每个民族不都是同时的. 很多人仍生活在过份强调公平,公义,平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严格等级制度的旧约中.真正进入新约的平等博爱之人在中国也是少数.各种宗教由于来源于不同人的灵感和灵感源,所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思想接受的程度上有先有后, 有走在前面的,也有走在后面的. 其本质应该没有不同.
但是由于所受感器皿不同差异总是存在的.灵所产生的灵感其形式上属于自然科学、物质世界,其争议比较容易通过实验方法得以重复验证,认识上比较容易统一。这方面的灵感不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然而,有关智慧、宗教、人文伦理方面的,则很容易产生分歧。由于人性本身的弱点和众多继承者中知识结构、智慧基础的差异,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分歧被放大。
在这众多继承者中,难免一些心存私利的极端分子,为了个人或部分人的利益、金钱物质、权力地位,利用这些分歧,挑拨离间,散布纷争,利用他人的情绪,让人误入歧途,把团体、民族、国家引向战争和灾难。各种宗教史、思想史上这样的事总是发生,人类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确实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为什么造物主不能够统一他们的认识? 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完全一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却相似. 各种宗教最终自然会彼此认同,或许最终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