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页面风格:
  • 发布指引 | 灵性导航 | 大藏经  
    会员中心停止服务,意见、课程发布、投稿等事宜请发邮:osoulcn@126.com

    生命的实相

    作者: 同在法师 更新时间: 2019-10-23 9:41:55 来源: 一佛乘法字号: 】 浏览

    第一则 禅是什么


    问:有人说禅是生活的感悟,有人说禅是人生超然的境界……请问,究竟禅是什么?


    答:所谓的禅,就是禅宗所讲的吾人本来面目,就是生命的根源,就是本源心,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者说本心佛性*1。只有当你确定这一点,并进一步了解本源第八识(真心)与前七识(妄心)的不同体性及相互关系,你才能在福德因缘具足时,经由一念慧相应而找到本源真心,乃至眼见佛性*2,这才是实际证悟及避免悟错的保障。


    而一般人的误区是,以为禅是生活的感悟,或者是所谓人生超然的境界等。对已经开悟——实证禅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因为禅也透过这一切而展示;对还没开悟的人来说,停留在这样的理解层面,就会误事,会耽误自己的法身慧命,因为障碍你实际地证悟禅——本源心第八识,或真如佛性参禅三关:破初参,明心开悟;过重关,眼见佛性;透牢关,体验末后句。)


    【注】

    *1本心、佛性都是第八识的层面,但本心是体,佛性是用。如《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云:“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若立,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阿赖耶识。”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云:“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大方等如来藏经》云:“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云:“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


    *2见性指眼见佛性。如《大般涅经》(卷第二十七)曰:“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又(卷第八)曰:“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第二则 怎么看到的

    问:都说眼睛成像原理跟照相机一样,是倒立的缩小的影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却不是倒立的?


    答:人们都习以为常了,对于眼能看所看、耳能听所听的认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看到、听到的东西是怎么出现的?譬如,当物体经由光线反射到眼球,在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影,倒影的讯号经由视觉神经传达到大脑视觉中枢,那么在这里,是谁把它转换成图像,并且成为正立的?更神奇的是,让我们感觉到那个图像不是在大脑,而是好像在外面——所看之物的所在之处。


    是头脑有意识地转换的吗?那么你试试,你说我就要保持倒立的图像,现在让我看看倒立的图像,听你的吗?显然不会。唯一的可能是,是离见闻觉知的寂灭自在心。其实,就是我们各人生命的本源心第八识——真我,或名真心、真如佛性等。换言之,你的生命构成除了你似乎有所了解的“我”,还有一个你所不了解的“我”,具有你所不了解的功能体性!


    学佛是为了什么?就是把你自己弄明白,把你生命的本源——真我自性佛弄明白……

     

    第三则 怎么醒来的

    问:我们晚上睡熟的时候无知无觉的,第二天早上是怎么醒来而又能知能觉的?


    答:很少有人会去想,每天晚上睡熟了,见闻觉知心断灭了,怎么第二天又出来了?晚上睡熟无梦的状态,见闻觉知心,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心是断灭的。按理说,见闻觉知心断灭一次,永远断灭,但为什么第二天早上又出来了?


    只有一个可能,我们的生命除了每晚断灭的六识心,还有每晚不断灭的另外两个心。一个必定是不自在心,其特点好比是“要”;另一个必定是自在心,其特点好比是“给”。前者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做主心(意根心后者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本源心。当做主心不需要见闻觉知心的时候,本源心就把见闻觉知心断掉;当做主心需要见闻觉知心的时候,本源心就把见闻觉知心给生出来。


    这个生命的本源心即自在心,又名真我、真心、含藏识、持身识、持种识等,具有随缘任运等体性,在不断地为我们所以为的“我——处处做主的我即不自在心——提供服务……这就是生命的奥妙啊!

     

    第四则 怎么了别的

    问:譬如眼识、耳识……意识等,这六识心是怎么形成了别功能的?


    答:需要具有了别功能的东西(称为“种子”)出现,并持续不断地跟进或更新。譬如第六识意识心,只有当具有了别功能的意识种子在一个个不断地快速更新,才能形成意识的了别功能。好比胶片摄像机摄像时,只有当胶片一格格不断快速地移动,才能记录下物体的整个动作过程。


    那么,这个意识种子是谁流注的?当然不是被出生的不自在的意识心本身,而只能是出生意识心的本源心,而且是因为另一个染污心——“你意根做主心)的需要(恒审思量)*2才随缘任运地为“你”流注或服务的。这个“你”就是六识心之外的第七识就是七识心之外的第八识,而前六识心就是为“你”配置的特别工具。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心有八个心而不是六个心的原因

     

    第五则 当知证悟标的

    问:有的人一谈禅就是公案式的语言,或者说禅不可说。难道禅真的是这样吗?


    答:首先你要在知见上弄明白禅是什么,参禅是什么。禅既不是“生活感悟”,也不是缘起性空的“空无所有”。事实上,禅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或谓各人的真心含藏识,又名本源心或无生心,即第八识持种识。参禅就是把本源心找出来,并因此而证实相般若智慧。本源真心时刻跟你在一起,但你从来不知道,叫日用而不知。一旦找出来,便日用皆知,随时能观察的运作,观察的体性……


    那么,你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了解是怎么一个“模样”,即了解的功能体性,及与七识妄心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你才能“顺藤摸瓜”一般把找出来,即名破参,或明心开悟,乃至眼见佛性。换言之,首先要建立第一义正知见。


    所以,禅既不用语言,也非不用语言。如不然,就必定是口头禅,与实证丝毫扯不上关系。所谓禅不用语言,是说禅——本源真心,唯证乃知,只凭一念慧相应;另一方面,是说证悟者虽能用语言说之,但恐泄露密义,故不欲多言……

     

    第六则 如何断我见

    问:什么叫我见?怎样才能断我见?


    答:以生灭的五蕴身心为真实我、我所的错误见解,叫我见。断我见,就是断除以五蕴为我、我所的错误见解。即了解众生我的具体内容,并经由自身对五蕴或十八界一一法的生灭虚妄观行彻底、确定无误。(断我执,是断除以五蕴为我、我所的实际执著。)所以,首先要了解生灭的我——五蕴十八界包括七识妄心(六识与意根心);不生灭的我——出生五蕴十八界的本源真心,又名涅本际,即《中阿含经》言“名色本”及“识、名色共俱”的本识(第八识)


    简言之,有情生命系由本识与所生五蕴构成,其中的心法包括本源真心与所生七识妄心。妄心之一的意根心(第七识)是除无余涅外三世不断的染污的“我”——时时攀缘、处处做主心。有个特点,了别慧低劣……所以本源真心为配备了一套特别的工具——了别较详细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即前六识——每晚断灭、每晨生起。此七识皆不自在,为不生不灭的本源真心所出生,故名七识妄心。所以,了解及观行七识妄心的生灭、虚妄(尤其是意识的变相境界,如一念不生、乐空无别等觉知心),便是断我见的要点。若能如实了解,并能对照自身而切实观行,即断我见(而能证初果等)


    至于我见更详细的内容,及断我见更具体的观行方法,包括所需基础,还要靠你寻找跟自己有缘的善知识,请教之,而获得启迪……

     

    第七则 开悟与错悟

    问:有些人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是悟错了。所以,如果参悟时有了感觉,应该注意什么?


    答:首先,你应该知道证悟标的是什么,也即所谓开悟是悟到一个什么东西。如果你不知道,或者认为根本不需要证悟标的,那么可以肯定,你是悟错了。事实上,开悟就是找到各人生命的根源,即第八识本源心。的特点是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做主,但出生见闻觉知做主心,并跟见闻觉知做主心和合运作……当然并不是了解这些知见就够了,但这些知见包括断我见的知见却是必须具备的,它是证悟的前提,也是避免悟错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是藉参禅或其他方法,在福德因缘具足的情况下,经由一念慧相应而触证到本源心的所在……此时,若对照佛经或禅门公案,或请善知识印证,自然可见分晓。


    但必须强调的是,你要确实掌握有关第八识本源心即空性的正知见。既是“空”,无形无相;又是“不空”,实实在在,即具有真实的功能体性。所以既不可能是意识无念境界,也不可能是缘起性空的“空”或谈不上功能体性的“空无”……

     

    第八则 开悟的条件

    问:怎样尽快聚集福德资粮,以期早日明心开悟乃至修得更高?


    答:首先你要了解,明心开悟乃至修得更高,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了。那么,菩萨是怎么样的人?你能想象,菩萨是一个自私、心胸狭隘,只为今世眷属着想,甚至做人的德也不具备,或者心散在五欲六尘中的人吗?不会的。这就是我们说学佛人要发出离心、菩提心或培养菩萨种性的原因。


    那么,你就应该在善知识的帮助下,尽可能培养道人的气质,并藉因缘打开心量(或者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你的眼光不应该只是盯着这一世的小家庭或六亲眷属,而应该看到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即天下一切有缘之人。并且,你的一切行为不能总是从“我”愿意、“我”需要……的角度考虑,而应该尽量训练从别人、大家或整体的立场来考虑,甚至被误会、受冤屈,也无怨无悔。


    概言之,除了需要有第一义正知见和动中定外,还需要有做人的“德”,乃至做菩萨的“德”。因为,从生命永不断灭的三世来看,你是凡夫的心胸或品性(如上所说便会获得凡夫的等级与待遇;你是菩萨的心胸或品性,才会获得菩萨的等级与待遇……

     

    第九则 不悟的原因

    问:很多学佛人在谈本心,或谈禅,却很少有人真正开悟,是什么原因?


    答:总的来说,还是福德因缘的问题。而从现象上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缺乏第一义正知见。如对本心、空性等只知其名,没有深入了解其具体的功能体性及与七识妄心的关系。又如否定第七识、第八识的存在,或以缘起性空的“空”或意识的变相境界如一念不生、离念灵知等为证悟标的。其原因,或是没有遇到真实证悟本心的善知识,或是没有意识到目前所修的法并非真正的佛法或了义正法。事实上,如果你学佛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涉及到修行的第一件要事——断我见,则此法必定是“方便法”(甚至是附佛外道法)。此时若为表相、俗情等所障,或为虚幻的名利等所转,则必定错失修行转折即修学真正的佛法或了义正法的机会。


    第二种是虽然具备第一义知见,但没有得到具体可行的实证方法(指其中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修行路上已迈出重要的一步,明确证悟标的是出生七识妄心并与之和合运作但离六尘中见闻觉知做主的本源心第八识,但与证悟相关的福德因缘等,还是欠缺。就好比没有找到自己的“百丈山”,不能获得具体的训练机会(当然另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还没有准备好,还没有下决心修改自己故多年下来依然停留在熏习般若知见而与佛法结缘的层面,无法实际地跨入实修实证的门槛……

     

    第十则 打开实证之门

    问:我学佛很多年了……怎样取得打开实证之门的钥匙?


    答:第一种情况,对于那些没有第一义知见的人来说,了解第一义知见是当务之急。不然,因为抓不到佛法的核心,所学的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等,永远只能是外围或浅表的佛学知识……


    第二种情况,对于那些具备第一义知见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怎样培植福德因缘。而这需要生活,也就是当你的课程经由生活因缘而展现的时候,你要有被启迪的机会。其关键是,怎样调柔心性,打开心量,具足做人的德,进而具足做菩萨的德,即训练菩萨的心胸与品性。所以,你除了需要超越对今世小家庭的执着外,还要尽量超越对自我的执着。比如,你要把眼光放在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身上,乃至能训练放下自我的感受,尽可能顾及别人、大家或整体的需要。


    但这一切,都只有当你来到亲证本源真心第八识或真如佛性的善知识面前,就像找到自己的“百丈山”,才有实际进行的可能。换言之,这取决于你跟这位善知识的缘分,看你是否有机会经常来到他的身边,进而展现你自身特有的课程……

     

    第十一则 生命的奥秘

    问:如果说能知能觉的不是我,那么我是哪个呢?


    答:心有生灭的部分,如见闻觉知及做主心,即七识妄心,还有出生们的本源心——不生不灭的部分,就是各有情生命的根源或本来面目,即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心,又名真我、真如佛性、菩提、禅、道、实相、空性、法身等。


    人们通常说我苦、我乐……这个能知能觉的是前六识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就是心其中意识心是分析,但不是最终做决定的。不然,譬如当分析吸烟有害以后,当下就可以决定戒烟而获得成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最终做决定的不是意识心,而是六识心以外的另一个心,就是意识的所依根第七识心。这个做决定的心当然就是你、我、他三界(我见)的“我”。也一定是三世不断灭的(除无余涅槃外否则因果无法成立。那么六识心是什么呢?是你——第七识心因生活而需要的工具,每晚眠熟则断灭,每晨复由本源心第八识出生。

    概言之,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妄心就是我们一般人所执着的自以为“我”的我,三世不断灭的我——做主心、做决定的我,第八识阿赖耶识真心是出生的源头,而前六识和色身是的工具,是每一世都换的工具,由第八识为配备(出生)的工具,而且其中的六识心每晚断灭,每晨生起。这就是生命的奥秘啊!

                                                             ——摘自拙著《实修释疑》

    推广机构
    有意人生一阶:诚意正心
    推广课程
    有意人生一阶: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