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格的“施与受的制约──被爱所制约”
作者: 石晓蔚
更新时间: 2015-12-17 10:06:10
来源: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海宁格的理论有点不好懂,倒不是德文翻成英文再译成中文,而是家族与个人多方系统的各自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运行法则,不看到最后不知作者到底站在哪个立场,也或者作者是超然的才能清晰看穿这一切系统间的彼此角力。有一段我反复看了几次。
施与受的制约──被爱所制约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双方没有敏锐地意识到周期性的不平衡,伴侣间一切有意义的交换就没有办法继续。但是,藉着规律地失衡和再次平衡,我们可以继续向前走。
但是爱同时也制约着平衡。当一方做的事情导致另一方痛苦和受伤,那么受伤的那一方必然回报某种会让对方感到相似痛苦和难过的事,但是是以“没有破坏爱的方式”回报(报复)回去。当受伤的一方太傲慢不肯屈就于“以适当的方式回报回去”,那么平衡就变得不可能。而一方如果顽固地执着于自己的清白(无辜),把清白和罪恶变得很极端,那么想和解就不可能了。
换个角度说,如果受伤的一方愿意把伤害回报给对方,使得自己同样有罪恶感,那么对他们来说,重新开始就有可能。如果受伤的一方爱对方,而且愿意继续他们的伴侣关系,那么回报的伤害不必刚好等于得到的伤害,因为如果一样多时,他们之间就没有一个不公平的状态来把他们系在一起。然而,也不要过分,否则犯错的一方会受伤,并觉得当初犯的错是公平的,伤害的循环因而变得更严重。所以,回报的伤害必须小于最初的伤害,那么双方的爱和公平就会恰如其分,而伴侣间的互动就能够更新并且继续下去。
有些人发现到这一点令他们觉得不舒服:他们了解到除非藉由公平的补偿,使得受伤的一方得到平衡,使他们从清白变成有罪(注),否则想让爱丰富地流动将变得不可能。
译注:因为如果受伤的一方有要求补偿,就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清白而不让对方有补偿的机会,并且这个补偿的动作会让受伤的一方开始觉得有罪恶感,即由清白转变成罪恶,当补偿公平且适当时,双方的关系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Bert Hellinger, Loves Hidden Symmetry: what make love work in relationships, 《家族星座治疗》pp. 55-56.
据心理大师海宁格的观察,受伤的那一方以“没有破坏爱的方式”回报 (报复) 回去,反而是有助于爱的流动与关系的回复平衡,此观念完全颠覆我们被教以的“以爱制暴”、“以德报怨”的圣人作法。再从家族系统来延伸观察,上一辈原本应该报复回去却百般隐忍下来的“动力”,其实会转移到下一辈身上,而产生“替代行动”。连王静蓉在书中也披露,她的离开家庭其实是代替母亲当年的行动 (注二)。受伤者采取报复,“他在报复你,可是事实上他爱你,他不会伤害你的。”换句话说,如果还有爱,被伤害的一方不会抛弃对方或真的伤害对方,只不过是有一肚子的气,必须要发泄那些不满跟积怨,而这也造成“良性的互动”。所以也正因为还没能搞得更糟——譬如坚持自己的无辜而拒绝对方的弥补——于是使得和解与重新开始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