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是个坑,一不留神就滑进去了
2017-8-5 12:43:33作者:宝觉 存然
课堂上老师问同学们: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们在公园里玩,突然一只恐龙出现了,想要抓住你们把你们吃掉,你们会怎么办?很多同学都在讨论怎么和恐龙战斗,怎么逃跑!只听一个弱弱的声音从墙角的座位处传来:我会从想象中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恐龙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思考怎么对付烦恼,却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其实大多数烦恼只是一个坑,出来就可以了。
朋友大春是一个很豁达的人,为人非常友善、宽容,日子过得宁静而闲适。儿子今年7岁,是那种天天在演“爸爸去哪儿”的中国好爸爸,因为收入稳定而悠闲,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儿子玩带着儿子逛,而且,他常讲“我自己学习就不怎么地,所以不会逼着儿子学,善良友好品性好才是重要的。”
儿子上了小学,确实不怎么爱学习,大春也不急,天天接送当好爸爸。然后的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去接儿子,总是被留到最后一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最先出去的孩子,是表现好作业好的好孩子;中间出去的,是中等学生;最后走的几个,是不完成作业的差等生。老师跟大春说:“一年级就不写作业,你这个当爸爸的,就陪着写吧。”
然后的然后,当大春在家里因为儿子写作业磨蹭,忍无可忍出手打了儿子一顿,儿子哭着跟他说:“还是让妈妈陪着我写吧”时,他忽然明白过来了,愣在沙发上问自己 “我这是在干什么?”
大春很清楚自己想给孩子的是什么,因此他很快调回到自己“中国好爸爸”的频率,又每天从容开心地陪着儿子,包括儿子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喜怒哀乐,他都照单全收地接着,包容而温暖地守护着儿子的成长。
“小学生不写作业后果很严重”很像是一个弥漫着恐惧的坑,相信有太多的家长们至今仍被困在这个坑里,无助地逼迫孩子罪责自己。大春也一样,一脚滑进了这个坑,当在里面时,每一个细节都会让这种恐惧漫延:每天和孩子被最后一个留在教室里罚写作业,孩子哭哭啼啼的脸、歪歪扭扭的字迹,其他满心欢喜孩子写好作业的家长……恐惧,然后就是愤怒,这样的情绪一经启动,上演的就只能是暴怒而失败的家长和委屈、不争气的孩子。
一旦被困在这样的剧情里,父母和孩子开始认同了这样的角色,无论再怎样的亲子教育理论或者沟通技术,其实都只是在加强这样的互动模式。试想一下:一个认定了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面对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拯救呢?
然而,站在这个烦恼坑之外,如同我们站在成年的现在,看自己过往的人生“小学生不写作业”, “初三时物理考了36分”,“那年中考失利,是当时的‘后门生’上的高中”……甚至包括其他“失恋了、演讲做砸了……”在当时看来“痛苦的活不下去,害怕的想死了算了”的那些故事,其实都只是一种经历,甚至成为一笔心灵的财富,更是人生当中的一段剧情,一种角色,没那么重要,至少没重要到吓人的程度。
生命的维度和广度,远不是我们眼前以为的这么局促。恰如人生行走至今,不同的时空阶段,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剧情,无论在此刻看来有多么重大,多么严苛,也都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侧面,无论多么成功,多么窘迫,也都只是无数角色中的一种角色,努力却不妨从容,投入却不碍豁达,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一路前行。
问题的重点是,你是谁?你想要的是什么?
你以为你是谁,你就会拥有谁的烦恼。
可是,无论你以为你是谁,你的真相都远比你以为的要更丰盈更美好。
亲爱的,无论你正在为什么而烦恼,伸伸懒腰,看看外面的阳光明媚,请大声读这几句话:烦恼只是个坑,怎么滑进去的,就能怎么出来,我远比我以为的要好太多!
注:本文于2013年11月25日在《山西晚报》刊登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段子。恐龙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思考怎么对付烦恼,却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其实大多数烦恼只是一个坑,出来就可以了。
朋友大春是一个很豁达的人,为人非常友善、宽容,日子过得宁静而闲适。儿子今年7岁,是那种天天在演“爸爸去哪儿”的中国好爸爸,因为收入稳定而悠闲,他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儿子玩带着儿子逛,而且,他常讲“我自己学习就不怎么地,所以不会逼着儿子学,善良友好品性好才是重要的。”
儿子上了小学,确实不怎么爱学习,大春也不急,天天接送当好爸爸。然后的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去接儿子,总是被留到最后一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最先出去的孩子,是表现好作业好的好孩子;中间出去的,是中等学生;最后走的几个,是不完成作业的差等生。老师跟大春说:“一年级就不写作业,你这个当爸爸的,就陪着写吧。”
然后的然后,当大春在家里因为儿子写作业磨蹭,忍无可忍出手打了儿子一顿,儿子哭着跟他说:“还是让妈妈陪着我写吧”时,他忽然明白过来了,愣在沙发上问自己 “我这是在干什么?”
大春很清楚自己想给孩子的是什么,因此他很快调回到自己“中国好爸爸”的频率,又每天从容开心地陪着儿子,包括儿子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喜怒哀乐,他都照单全收地接着,包容而温暖地守护着儿子的成长。
“小学生不写作业后果很严重”很像是一个弥漫着恐惧的坑,相信有太多的家长们至今仍被困在这个坑里,无助地逼迫孩子罪责自己。大春也一样,一脚滑进了这个坑,当在里面时,每一个细节都会让这种恐惧漫延:每天和孩子被最后一个留在教室里罚写作业,孩子哭哭啼啼的脸、歪歪扭扭的字迹,其他满心欢喜孩子写好作业的家长……恐惧,然后就是愤怒,这样的情绪一经启动,上演的就只能是暴怒而失败的家长和委屈、不争气的孩子。
一旦被困在这样的剧情里,父母和孩子开始认同了这样的角色,无论再怎样的亲子教育理论或者沟通技术,其实都只是在加强这样的互动模式。试想一下:一个认定了自己是失败的家长,面对这个不争气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拯救呢?
然而,站在这个烦恼坑之外,如同我们站在成年的现在,看自己过往的人生“小学生不写作业”, “初三时物理考了36分”,“那年中考失利,是当时的‘后门生’上的高中”……甚至包括其他“失恋了、演讲做砸了……”在当时看来“痛苦的活不下去,害怕的想死了算了”的那些故事,其实都只是一种经历,甚至成为一笔心灵的财富,更是人生当中的一段剧情,一种角色,没那么重要,至少没重要到吓人的程度。
生命的维度和广度,远不是我们眼前以为的这么局促。恰如人生行走至今,不同的时空阶段,我们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剧情,无论在此刻看来有多么重大,多么严苛,也都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侧面,无论多么成功,多么窘迫,也都只是无数角色中的一种角色,努力却不妨从容,投入却不碍豁达,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一路前行。
问题的重点是,你是谁?你想要的是什么?
你以为你是谁,你就会拥有谁的烦恼。
可是,无论你以为你是谁,你的真相都远比你以为的要更丰盈更美好。
亲爱的,无论你正在为什么而烦恼,伸伸懒腰,看看外面的阳光明媚,请大声读这几句话:烦恼只是个坑,怎么滑进去的,就能怎么出来,我远比我以为的要好太多!
注:本文于2013年11月25日在《山西晚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