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笔记法—视觉卡片
作者: 格吕宁
更新时间: 2017-8-20 9:36:32
来源: 灵魂网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既然说视觉卡片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做笔记的方式,那它与传统的做笔记的方法有何不同呢?这种看似耗时费力的方法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逻辑脉络一目了然
现在,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关于缘脑的内容。由于这一脑部分区的原始功能是屏蔽一切影响心理的消极因素,所以只要我们一遇到杂乱无章的信息,它就会觉得“害怕”,立即进入戒备状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我们没有计划好,随手捡起一本书开始阅读练习,就会在无形中激活缘脑的这种紧张状态,使它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学习变成了自己大脑的敌人。与之相反,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花上一点时间,给缘脑做一做学习前的“热身运动”,提炼出整个学科或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整体内容和宏观结构,那就相当于给缘脑发出了积极的信号,请它做好准备去接收新信息。
从这个角度来看,视觉卡片简直就像缘脑的一剂镇静剂,因为在使用这种做笔记的方法时,所有的信息都有序地罗列在同一页纸上,信息的密度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如果处理的文章内容太多太复杂,或是需要研读几百页的课本,一张白纸当然挤不下所有的信息。这时,你可以采取分页的策略,逐步深入了解细节。不过,关于分页还请大家千万要注意:同一个逻辑层次的信息一定要写在同一张纸上,不可在第一张纸上记录前三个次级标题及其之下的所有细节,然后再在另一张白纸上,写下其余4个次?标题,因为这样做相当于打乱了原有的结构层次,完全失去了制作视觉卡片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先在第一张纸上记录文章主题和属于下一层次的所有次级标题。如果还有空余的位置,就挑选较为简单的三级标题,完成第三层次的逻辑信息罗列。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次级标题,则分别再用一页纸,用每一个次级标题作为中心主题,按照逻辑层次从主到次、从粗到细地展开,逐一完成每一层次的笔记。最后,还要记得在第一页做好相应的标记,提醒自己在复习时注意后续内容。这样一来,每一页笔记的逻辑层次就清晰地联系在一起了,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毫无顾?地无限拓展自己笔记的层次了。
除了整篇文章或是整本书的宏观结构,视觉卡片还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每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最重要的主题永远都位于视觉卡片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像传统的线性笔记那样,要么只是在页边空白的地方写下几个零星的重点词,要么是在笔记本上依次誊抄所有的要点。要知道,后者虽然是最普遍的做笔记方式,但却始终未能突破线性限制,因此无法帮助大脑梳理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取出文章的整体脉络。与之相反,当我们看到一张完整的视觉卡片时,大脑就能马上理解,自动将位于中心位置的信息定位成提纲挈领的关?词,此后读入的信息都是这一主题的延伸。此外,越是次要的信息字号也会越小,所处位置也会越靠近边缘,视觉卡片是一种将文字信息视觉化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辅助大脑对信息的处理、理解与记忆。
发散性思维与线性文字间的转换
视觉卡片是一种完全符合大脑工作原理的做笔记的方法。在第一阶段的讲解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大脑内部处理信息的具体过程。每个脑细胞—神经元—伸出一定数量的树突,与其他细胞联系,以此相互传递信息。任何一个细胞受到神经刺激的同时,与之相连的其他神经元也会马上被激活。所以我们说,人类的思维往往是发散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其实是一幅错综复杂的三维视觉卡片,而视觉卡片就是在顺应大脑自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将思维过程用最直观的平面图重现出来的。
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却一直误以为自己的大脑是以线性的方式工作的。这一假设可以说是人们长期观察彼此之间沟通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一个词接一个词地组织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愿。书面语言也不例外,作者不可能在一眨眼的工夫里写出自己的所有思想,读者在阅读时也必须按照相对严格的先后顺序来读取文字信息。于是,人们就以为人脑也是用这种线性方式来处理接收到的信息的。
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后终于发现,人类的思维并非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每秒钟会发生许多化学反应。我们的大脑会在潜意识里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产生联想,而且这种联想是不受线性限制的。要想了解这种思维模式,只需要在自己身上做一个小小的试验即可:你想象任何一个物体或事件时,这个物体或事件都会引发你千奇百怪的联想。例如我们在跟同事讨论某个工程项目时,会突然冒出一些毫不相干的想法:“啊!这件毛衣真别致啊!不知道是在哪儿买的。”这就是我们大脑与生俱来的特性—发散性思维。即使思维停留在一个主题范围内,我们也会下意识地联想到一系列次主题,而每一个次主题之间也是环环相扣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还会引发更多的联想。从图2–3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脑的思维方式与视觉卡片一样,是立体且发散的,绝不是线性的。
毋庸置疑,阅读也是一种沟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们分析整个过程时,可以据此划分,抽象出彼此相关的两大步骤。首先,作者要把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转换成线性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这是第一个转换的步骤。之后,读者通过读取这些线性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解码的过程,从而获取另外一幅发散性图像,最终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第二个转换的步骤。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人之间其实只能间接沟通,而沟通的中介便是语言与文字。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的两大信息处理步骤,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语言与文字这一中介在两大信息处理步骤之间实现顺利转换。众所周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前都要完成初步的构思。他们的大脑在这一阶段会产生无数的联想,思维也极其发散,可以说,这个阶段的信息处理方式是三维的。接下来,作者把零散的想法重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并提炼,这是二维的过程。在我看来,要完成这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视觉卡片来总结、梳理并检查自己的思维逻辑。此后,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应当如何安排各条信息的先后顺序,实现线性表达,一本书或是一场讲座的大致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只可惜,许多为人师者都不了解人脑这套工作原理,因此忽视了第二个步骤的重要性。
上述的转换步骤与读者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身为信息接收者的我们充其量只能向那些作者(也就是向我们传授知识的人)指出其中的缺漏。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尽量从每本书或每个讲座中提炼出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所以说,我们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手中现成的线性文字信息,重新建构出作者最初的发散性思维,即三维信息。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要借助二维信息作为过渡,这就是使用视觉卡片的意义所在。只要集中精力分析出文章的宏观结构,总结出整体脉络,我们就能把读到的内容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深层理解和长期记忆。
借助视觉卡片,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整篇文章的结构,判断出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如果是整本书的话,其中章节的层次划分很有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如原本属于支脉a的内容,有时会被归到支脉b甚至是主脉A的章节里。某些具体的论述也会超出其理论框架的范围,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某些质量欠佳的辅导书,更是毫无逻辑可言,让人不得不重新拆分段落与章节,才能制作出一张有意义的视觉卡片。但如果只是按顺序通读一遍,或是按照传统的线性方法做笔记,我们?定无法从整体上掌握内容的复杂结构,更不要说给教科书挑毛病了。而所谓的理解困难,往往也是因为我们的思路混乱,过于纠结细节上的论述,却忽略了宏观的分析。此外,读者看不懂有时是因为作者本身就没想通。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千万不能被作者牵著鼻子走,而是要主动重组线性信息,利用视觉卡片帮助自己分析出文章的逻辑脉络,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吸收。
促进记忆,启发联想
视觉卡片这种阅读辅助工具之所以能够促进大脑记忆,首先是因为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中必须深度处理读入的信息。传统的做笔记法只要求我们按照要点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其逐一记录下来,属于线性的重复工作。与此相比,制作一张视觉卡片的挑战就大得多了。我们必须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再现整篇文章的逻辑脉络。有了这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我们会更加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文章的内容我们自然就记得更加牢固了。
此外,总结关键词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存储信息,因为我们对一本书或是一场讲座的记忆,恰恰取决于我们对关键词的把握。只要总结得当,有时仅仅一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整段内容。在学校里,越是乖巧的学生越喜欢在笔记本上整整齐齐地抄下老师的一大堆原话,殊不知,如此大量的线性工作反而会阻碍右脑的工作。只要回想一下当初背诵课文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要让大脑死记硬背完整的句子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摘抄原文虽然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信息,但对于记忆来说,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那些看似偷懒,仅仅是写下零星几个词的人,反而能够记得更多、记得更久。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把握重点,懂得利用有限的关键词把理解到的内容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一步的工作,我们在日后复习的时候自然会感觉轻松许多。
想象一下,朋友在一起聊天,突然有人叫你讲个笑话。一时之间,你的大脑肯定一片空白。但如果有个朋友突然想起来你曾经讲过的一个很好笑的关于青蛙的笑话,他会提醒你:“就讲那个青蛙的笑话吧。”仅仅是“青蛙”这一个关键词,就足以让你想起那个笑话,而且不管这个笑话有多长,只要有了一个足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整个笑话的内容就会马上浮现在你脑海中。
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学会了本书介绍的所有方法,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反复死啃同一篇文章或是同一本书了。当然,如果是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寻找更深层的启发,那重复阅读经典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在后文中,我们将介绍“3–2–1练习”的升级版。通过这个练习,你将来只需通读一遍文章,就能够达到相对深层的理解。不需要重复阅读,读书所需的时间自然会缩短许多。你的书桌上不会再堆满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文件和书籍,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精练、便于携带的视觉卡片。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学会在阅读线性文字的同时,有意识地搜索关键词,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如果我们只在大脑里存储冗长的原文,回忆时就会受阻。每次复述的时候,大脑也不得不额外完成一次搜索关键词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常抱怨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原因。只要学会充分利用关键词,这一切都?变得简单轻松许多。
摘录关键词的要领是:浓缩的就是精华。至于哪些才是精华,怎样才能培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将在“制作视觉卡片的基本规则”这部分找到详细的解答。总而言之,如果说关键词是枝干,那么文章的所有信息就是连在枝干上的树叶。只要我们在回忆的时候能够激活记忆中的关键词,就能顺藤摸瓜,逐一联想起文章中的所有信息。
但是,光有关键词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记忆管理方法。如果你只是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了一张视觉卡片,过了几个月后再重新回忆当初读过的内容,肯定还是会有点难度。问题就?在记忆管理上。你首先必须重新找到一定的节奏,激活大脑里的关键词。不过不要担心,这一激活的过程所需的时间绝对比重读文章要少得多。此外,我们还需要在大脑里建立一个系统的 “记忆文件夹”,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在第三阶段的训练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方面的内容。只要你完成了这一步的训练,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记忆管理方法,所谓的过目不忘就不再是难以想象的绝技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把关键词系统地组织在一起,大脑才能轻松地产生联想。正如我们先前讨论的知识网络一样,记忆也需要储存在一定的结构中。在视觉卡片上,最重要的信息点都围绕在中心词的周围。与线性的笔记相比,以这种发散方式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系统,没有其他非重点信息的干扰,更有利于大脑识别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促进联想。
视觉卡片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其具有独特的图像表现形式。每一张视觉卡片都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画制作出来的。所以,其整体形象更加符合图像的特征。当然,如果能够加上一些醒目的插画就更能刺激眼球、增强记忆了。
激发左右脑的协同效应
制作视觉卡片是最能同时满足左右脑信息需求的做笔记法了。与传统的线性笔记不同,发散式树状视觉卡片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图像,更加?合右脑形象思维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的时候加入的色彩、符号和插图越多,右脑得到的刺激越多,在处理信息时就越高效。另一方面,视觉卡片中的关键词仍然是左脑喜欢的文字。因此,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有助于促进左右脑的协同效应,为学习过程提供理想的辅助。
不少人误以为建立思维导图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只适合右脑思维的人,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偏向于左脑思维的人在刚开始接触这种做笔记法时会不太适应,但也恰恰说明他们更需要为自己的大脑提供类似的处理图像信息的机会。一旦熟悉了视觉卡片,他们的收获也会最大?所以说,不管你是“左脑人”还是“右脑人”,视觉卡片都可以为你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全脑思维的发展。不过,由于视觉卡片更偏向于视觉类的信息,所以左脑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表现出很大的抗拒性,它会试图说服我们,让我们感觉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是杂乱无章的。的确,对于左脑这种擅长线性的、注重细节的思维方式来说,这确实不太容易接受。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借助每条信息所处的不同位置,不断刺激并加强右脑的反应与形象思维。一旦顺利地过了起步阶段的适应过程,左右脑的协同效应必然会给每个人都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凸显信息点间的主次关系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左脑线性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其依赖时间的先后顺序。其实,传统的线性笔记也同样如此。因此,当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信息时,必须强迫自己的大脑根据所有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思考的内容。这样一来,当我们在关键时刻需要调用其中某个信息点时,必须从头到尾回忆一遍自己当初听到或读到的所有信息。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我们对信息的理解。
视觉卡片就不一样了。无论作者在传递信息时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最重要的主题始终位于卡片的正中央,只要看一眼主干与枝干的?布,信息点之间的主次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在连线上标注出两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尽管我们在制作视觉卡片的过程中仍然受到先后次序的限制,但在以后复习的时候,视觉卡片上信息的完整性一定会比线性笔记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