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页面风格:
  • 发布指引 | 灵性导航 | 大藏经  
    会员中心停止服务,意见、课程发布、投稿等事宜请发邮:osoulcn@126.com

    穿越家庭冷暴力

    作者: 慕棉 更新时间: 2013-4-12 19:46:01 来源: 慕棉的博客字号: 】 浏览
    [导读]冷暴力,顾名思义,首先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值得一提的是,当你跟对方说了很多话,而对方只用一个嗯或者是哦之类寥寥几个字回复你,或者你不联系对方,对方一定不会联系你这种情况,也属于冷暴力的范畴。
      冷暴力,顾名思义,首先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语言的嘲讽、故意忽视、躲避、冷漠、轻视、疏远和漠不关心等,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值得一提的是,当你跟对方说了很多话,而对方只用一个嗯或者是哦之类寥寥几个字回复你,或者你不联系对方,对方一定不会联系你这种情况,也属于冷暴力的范畴。

      冷暴力对人的伤害和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得到的关注相比之下却不多。我们都知道,人做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最基本的需要就是保持与他人的连接。然而冷暴力的特点恰恰是切断与对方的连接,无论正面或者负面。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在猴子身上的实验表明,在被正向对待,负面对待和完全忽略的三组实验对象中,被完全忽略的一组表现出的是最糟糕的状态——对外在环境惶恐冷漠疏离,而且造成了很难恢复的后果。可见,冷暴力造成的创伤之深,影响之大。

      通常,我们说到冷暴力,包括家庭冷暴力和社会冷暴力。下面就谈谈家庭冷暴力。说起家庭冷暴力,一般人们会首先想到夫妻关系。的确,这是家庭冷暴力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存在方式。曾经有心理学家通过对北京、天津等四个城市的两千多个家庭的调查,发现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有过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在我的治疗经验中,也遇到很多客户在家庭中被类似的问题困扰。举个例子,D女士和她的先生都是三十岁左右的白领,俩人自由恋爱,婚前感情很好。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在单位得领导赏识,而工作之余,照顾家庭无微不至,无论是双方父母还是家中的各项事务都尽职尽责,然而婚后D女士却感觉越来越苦闷,因而来寻求治疗。开始她说不清自己怎么了,甚至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所以才会对家庭生活如此不满。因为一旦有事发生,先生也会非常考虑她的感受,对她照顾细心周到,但是她却感觉心情越来越压抑苦闷,却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感受。因为按照社会标准来看,无论从哪方面看她先生真的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治疗中逐渐了解到,日常她和先生基本没有沟通,下班之后也是各忙各的,家中气氛冰冷,而最让她无法忍受的就是即使她主动跟先生聊天,培养共同兴趣爱好,对方仍旧是不冷不热的态度,甚至有时可能会对她的话不做任何回应。但是如果她因此跟先生吵架,对方又会极其忍让,让她感觉无从发火,也无法表达自己的不满,最后的出口就是她把自己定义为抑郁症患者,不断的压抑和埋怨自己有问题,发展到来寻求治疗的时候,已经是自我价值感极低,自我存在感更是被严重削弱,这也是长期被冷暴力对待的典型反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冷暴力案例。它具备某些特点,比如暴力的隐性化,比如施暴方的主观故意性(可能表现在潜意识层面,而非意识层面,本案例中就是如此),比如冷暴力背后通常隐藏的对被虐方的惩罚性。上述案例中,最后的解决是采取婚姻治疗等方法的综合调整,因为很显然,这个问题不是D女士一个人的问题,所幸她的先生在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之后愿意配合妻子的治疗。开始这个男士觉得非常委屈,因为他真的很努力的“做”了一个丈夫该做的事情,而妻子却对他如此不满,他甚至非常不解,难道家庭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天天在一起怎么可能总是那么温馨浪漫呢?说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相信很多遭遇家庭冷暴力的朋友也都听到过另一半诸如此类的解释,似乎是受虐方要求太高才是问题。然而深究下去,却并非如此。正常的家庭氛围不可能是长期冰冷的,而这位先生的问题其实远大于D女士,随着治疗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这位先生在无意识的重复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而进一步深入的时候则发现他在通过对妻子冷暴力的方式来报复自己的母亲。而从他的日常行为和主观意识层面来说,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这也是他愿意配合治疗的基础。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夫妻双方的一系列治疗和努力,最终他们的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上面案例中提到了冷暴力的施暴方恰恰在婴幼儿时期有着被冷暴力对待的经历,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家庭冷暴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以往的家庭冷暴力相关研究中,比较被忽视的一个方面,那就亲子关系的冷暴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亲子关系冷暴力是造成家庭冷暴力的基础,后续的成人家庭的冷暴力大多与此相关。这里再举另一个案例,C小姐第一次来找我的时候,我感觉她好像一个玻璃花瓶,随时都可能被打碎一般。连呼吸都战战兢兢,即使跟我说话,也非常的小心,似乎生怕我不高兴就会对她大发雷霆,尽管一直以来我的语气都是非常温和的。C小姐刚开始提出来的自己的问题跟家庭冷暴力几乎看不出来任何关系。她的问题是跟同龄女性的关系处理不好,闺蜜姐妹容易搅成一团,分不清界限。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跟她极度的没有存在感有关,所以不是别人想要占她的便宜,而是她需要跟别人“捆绑”,只有在捆绑当中,她才能找到自己,她必须通过奉献来给自己“定位”和找到自我价值。结果不停的奉献自己愤愤不平,对方也渐渐习以为常,甚至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疏远。但是她又无法放下这个模式,因为没有对方,就没有自己,就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一般,C小姐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找到症结在于深重的自我存在感缺失,从这里深入,发现C小姐的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就是典型的长期冷暴力。与上面例子类似的是,C小姐家境优越,从小衣食住行母亲都照顾的无微不至,然而每当C小姐做事不和妈妈之意的时候,妈妈就会当她不存在,同时把关爱投注在别的孩子身上,甚至她坐在母亲对面,说话做事,母亲也会完全视而不见。而这个小小的女孩,会想尽方法去引起母亲的注意,都以失败告终,最后陷入了绝望,甚至回溯当中,她哭着说感觉自己是个幽灵,没有人可以看见听见自己。这个模式一直持续到她寻求治疗的时候仍然存在,母亲一直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对孩子的控制,从而使自己感觉到安全,这里面有母亲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课题。

      而这个冷暴力造成的影响就是C小姐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她必须要跟别人“捆绑”“打包”。这也造成了她的人际关系的一系列问题。C小姐过往的亲密关系最终也都会演变成对方对她冷暴力而分手的局面。因为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她对对方过度的关注和对自己的过度贬低。就好像见到我的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态度一样,她对爱人更是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步行差踏错对方就会不喜欢自己,同时,她又会非常的关注对方,哪怕对方多看了街上的美女一眼,她也会非常委屈难过,感觉对方不爱自己了,然后陷入惶恐。长此以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困扰,最后想要逃离这段关系,而他们采取的结束关系的方式,也会因C小姐自身的吸引而表现为冷暴力。

      上面的两个案例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冷暴力的主观故意性表现在潜意识层面,是由于被潜意识中的某些信念控制而发生的,这与某些主观意识层面的故意性家庭冷暴力的案例有所差别,对于通过主观故意采取冷暴力手段而为了达到婚姻解体或者其他目的的情况,本文暂不做讨论。相比较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希望自己的家庭稳定孩子健康成长的,而这种被潜意识支配造成的冷暴力占的比重更大,就像我们曾经听过的那句话“两个好人,却不能有一个好的婚姻”,同样“两个好人,却不一定能成为好的父母”。人们无奈伤感,却也备受困扰,无从下手解决,因而也更值得探讨。

      上述两个例子中,同样是经历过冷暴力的孩子,一个长大后成为冷暴力的施虐方,一个成年后仍然在重复被冷暴力对待的故事。

      前者是在婴幼儿时期,因为被母亲极度忽略(尤其在过去的年代有些人会把婴幼儿当做没有感受的物品一样对待)在绝望中不得不产生了对冷暴力的全盘接受。之所以在这个年龄段遭遇冷暴力会出现这种状况,个人认为是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尚无法区分自己与父母的主客体关系,基本没有自我的概念,因而更容易对父母产生认同,从而实现自我保护的目的。而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认同环境,同时与自我感受隔离开来,跟后者一样,他也是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而他对这种无存在感的处理方式就是继续隔离,拒绝感受自己也拒绝感受别人,这样的人有时候会类似于设定好的程序,他们会持续的按照社会的各项要求去做事,甚至很有毅力可以做的非常好,但是对自我的感受则认为不重要或者不需要去体会。同样的,自然他们也无法去体会到亲密关系中的其他人的需要,甚至潜意识里可能会因为自己在承受隔离和断裂之痛,而把这份痛苦无意识的加到其他人身上,形成一种类似报复的举动。我们知道每个人内在都有至少三种模式,内在父母,内在孩童和成年自我。这种情况的自我模式,基本已经完全与内在孩童隔离了。

      而后者是在童年遭遇冷暴力对待,也许很多家长的冷暴力没有案例中那么极端,但这种类似对小孩不理不睬达到使其屈服的所谓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很少见。这种情况下,孩子已经有明显的自我观念了,开始感受得到什么是“你”什么是“我”,而对“你是如此对待我”这种情况做出反应,因而对自我被忽视被贬低,会感受更强烈明显。长期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自信(没有价值感),不独立(没有存在感),软弱无力,没有自我界限,遇到不公平待遇不敢反抗,没有安全感,对冷暴力痛恨,深受其害,但是表现为害怕重复小时候的命运,因而反而更容易再次进入被冷暴力对待的关系。不断的重复小时候的模式和创伤在其中挣扎。跟上一个不同或者说恰恰相反的是,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基本是生活在内在孩童的当家做主的模式里面,偶尔会有成人自我出现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

      这两种方式看似相反,但是受伤的同样的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在这种父母属于冷暴力关系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前者可能对孩子同样冷暴力,而后者则更可能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内在小孩的需求,对孩子造成过度关注。无论哪种方式,这都可能再次开启下一代冷暴力模式的温床。

      当然家庭冷暴力的产生也并不一定都是上述两种情况,例如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夫妻感情有过裂痕,而一方无法真正放下内心的情绪,则采取冷暴力的方式惩罚对方或者自己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解决起来反而要简单一些,而在某些情况下,深究起来其根源也很可能与类似上面两种情况有关。

      那么,如何才能穿越冷暴力的障碍呢?通常人们或说沟通,但是很显然沟通是无法凭空产生的,对于前一种情况,施虐方的内在小孩基本是僵死的状态,他根本无法连接到自己的感受,强制性沟通也只能是制造更多问题。而对后一种情况,内在小孩处于惶恐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沟通基本是索取和控诉,这都不是真正有效的沟通。因而,要想彻底穿越冷暴力的风雪,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有很多自己的功课去面对,然后才谈得上与其他人的沟通。对于前一种情况,必要的一点就是面对,走出逃避的惯性,看到自己受创伤的哭喊着的内在小孩,并接受和认可这个孩子的存在。与自己的感受逐步建立连接,才能够有可能与他人建立连接。而对于后一种情况,需要的是看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无力的小孩子,重新连接到成年自我,拿出成年人的勇气和力量面对生活,并且再次与自己的内在自我取得连接,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从依附对方而判定自己存在和价值的模式中走出来。

      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需要当事人带着很大的勇气去实践的。除了必要的疗愈之外,生活中还有更长的自我成长的道路需要去走。然而,越是严酷的课题,带来的成长也越是巨大的。而无数事实证明,同样的环境成长出来的人,却并不一定都拥有同样的课题,甚至有些人完全不会被困扰。这也说明,之所以这个课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有着灵魂的选择和自己不可逃避的要去面对的部分,那么不妨对课题多一点耐心和信心,我们不会真的创造出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和无法面对的状况,只要肯面对自己的真实,再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否极总会泰来。

      就像此时我敲下这些文字的当下,四月的塞北仍旧大雪纷飞,而昨夜更是有一场冰雹不期而至。可是,我们都知道,最迟不过四月底,这里就将迎来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日胜景。生命,就在不知不觉中,穿越严寒,而这春天,就在雨雪冰雹之中缓缓生长,终将到来。

    推广机构
    有意人生一阶:诚意正心
    推广课程
    有意人生一阶: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