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调节情绪法
作者: 未知
更新时间: 2013-9-24 12:00:27
来源: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历史上曾有过韩信用“四面楚歌”瓦解项羽军队的佳话。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不同情绪状态可选用不同乐曲来做调整。如忧郁时,可选用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B小调)、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第二部;急躁时,可选用韩德尔的组曲《焰火音乐》等。
根据音乐所引起的协调和共振原理,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的乐曲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通过选听不同的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振奋激昂或放松平静)。音乐对情绪的调节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什么是音乐调节法?
音乐调节法:借助情绪色彩鲜明的音乐来振奋精神,调节心理活动,以保持良好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音乐调节法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东汉思想家桓谭在《新论》中就有礼乐和行为关系的精辟论述,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音乐对人的身心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音乐以音调作用于听神经,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如音响的振动频率、节奏、强度与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相一致,产生共振效应,从而激发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其由静态变为动态。比如,音乐能使愁苦的人变得欢乐,胆怯的人变得勇敢,轻浮的人变得庄重。
温馨提示: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作用,节奏明快的乐曲能振奋人的情绪;旋律舒缓的乐曲则使人安静、轻松愉快,并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疲劳;悲壮的乐曲会使人热泪盈眶。靡靡之音使人消沉,而雄壮的军乐则能鼓舞斗志。
音乐的音调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古希腊人就认为A调高昂,B调哀怨,C调和谐,D调热烈,E调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因而,古希腊最推崇C调,认为C调最适宜于陶冶青年。
音乐导致情绪的不同变化,也与音乐欣赏水平及音乐素质有关。音乐本身只能引起抽象的情调,如平静、欣喜、凄凉……因此在心理调节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经历、思想变化、兴趣、情绪状态以及主管接受能力的程度来选择乐曲,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唤起信心,鼓舞士气,达到较好的心理调节效果。
音乐疗法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凡是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大脑机能活动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都可用音乐疗法来予以治疗。
1.环境要求
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不要过于灰暗。空气要清新,室内最好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也使人精神愉快、情绪安定,从而渐入“乐境”。
2.准备工作
在开始聆听音乐前最好洗一把脸,清醒一下头脑;或者搓热双手,用掌心按摩颜面几分钟,闭目养神,静坐片刻,或做几次深呼吸运动,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3.音量控制
播放音乐时,要特别留意音量大小的控制,通常以40--60分贝最为合适。
4.曲目标准
曲目选择要慎重,犹如对症下药,所选曲目须符合这样的标准:低音厚实深沉,底气十足;中、高音的音色要有透明感,像阳光透射过窗户一样,具有感染力。音乐中的三要素即响度、音频、音色三个方面要有和谐感。
●性格抑郁的人:宜听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明快、曲调欢乐的乐曲,如《流水》、《黄莺吟》、《百鸟朝凤》、《步步高》、《喜洋洋》等。
●患有青春焦虑的年轻人:宜听旋律清丽高雅、节奏缓慢、曲调悠然、风格典雅的乐曲,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姑苏行》等。
●易怒的人:宜听旋律优美、恬静悦耳、节奏婉转的乐曲,如《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塞上曲》等。
●有失眠现象的患者:应多听节奏少变、旋律缓慢、清幽典雅的乐曲,如《幽兰》、《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
音乐疗法除了采用人工谱写的乐曲外,还可以利用自然界中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康复作用的音响,如雨声可以催眠、鸟鸣可以解愁等。
温馨提示: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情感、处境不同,对音乐的喜好、选择也不同。在进行音乐疗法之前,首先要选择符合自己性情的音乐,并注意音乐“阴与阳”、“静与动”、“强与弱”等的平衡性。
下面还有一些音乐处方,在你不开心时,不妨来试试它们的效果:
催眠曲:《平湖秋月》、《银河会》、《仲夏之梦》、《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
镇静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小桃红》、《仙女牧羊》、《半拍圆舞曲》。
舒心曲:《江南好》、《春风得意》、《假日的海滩》、《锦上花》、《水上音乐》。
振奋曲:《步步高》、《狂欢》、《娱乐生平》、《小步舞曲》。
解忧曲:《春天来了》、《啊,莫愁》、《喜洋洋》、《悲痛圆舞曲》、《爱之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