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怎样培养孩子的?
作者: 朝阳
更新时间: 2015-4-10 13:56:53
来源: 哦·灵魂网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如果有人问:您怎样把子女培养成才?您该如何回答呢?有人这样问过您吗?您是怎样回答的?在您的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呢?还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看一看,您是:
A.从来没有思考过,孩子长大就行;
B.想过了,想不通;
C.教导孩子要出人头地、名利双收;
D.人家怎样教咱也怎样教呗!
E.摸着石头过河;
F.以成功人士为标准,严加管教;
G.善于发现和鼓励,培养兴趣,从兴趣到爱好再到成才;
H.尽职尽责,言传身教;
I.天才出于勤奋,努力就能成才;
…………
父母是孩子一生最早的伯乐。如果您有子女却又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想让孩子吃饭长大的话,那您对孩子的培养就太不用心了。人是具有联想功能的,联想是需要激发条件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智慧,但需要诱发开启,如果只是让孩子长大的话,或许有许多才能根本得不到启动。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手机、卫星传输不是一下子发明的,而是在前人发明了电子元件、信号传送等的基础上进化的,后人是在前人成绩的启发下更进了一步,如果父母不主动地为子女创造启发的条件,即使孩子有着超人的天资,也未必得到开启。
开化的父母培养大气的孩子。如果您为了孩子的成才想了许多,但想不通的话,那您应该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想观念或智慧没有开启,因为后天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当观念封闭的时候,思维也就模式化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范围,那是肯定想不通的。怎么办呢?只有走出自我看自我才能看清自我的长短,解放自己的灵魂才能解放孩子心灵,宽广的胸怀才能培养出大气的孩子,把幼儿装进坛子里,只会长成玩偶“小人龟”。
名利外衣美了家长苦了孩子。如果您的成才目标是定位在出人头地、名利双收上的话,那只能说您教育孩子是注重身体而忽略灵魂实质。人是以精神为主的,如果没有了精神,那就是一个无用的尸首。现代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领域,当然,人们注重的就是形体的需求和存亡,对一个人来说,名利就像衣服一样,乃身外附属之物,既可以为身体保暖,也可以打扮身体,身体没了,衣服还有什么用呢?身死而名亡,人去而利尽。再者,有名的人和无名的人各有其苦,有钱的人和无钱的人各有其难,有名有利和无名无利只是苦恼的方式不同而已。生命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名利成才观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没有考虑到精神的平衡与健康,而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寻求自我的精神平衡,贪求名利其实就是精神失衡的一种表现,甚至是一种精神病态。25岁韩国女星李恩宙在家中服装间上吊自杀,遗书中写到“……为了钱的生活太累!”肯定也会有人叹息:“没有钱的日子太苦了!”
模仿式教育只会制造赝品。如果您对您的子女没有一个教导方略,而是选择人家怎样教育,咱也怎样教育的话,那么,您将会让子女屈才,或者把一个良才教育成蠢才。为什么呢?因为人不是静物,而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根本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和人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就是人人都具有的生存代谢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在共性的前提下,每一个人又有自己的个性,正是因为个性的存在,才有了人与人的区别,也有了人间的多姿多彩。一个人成才,实际上是其个性的充分展现,时空是变化发展的,没有完全处于一个时空的任何一物,您的子女也不可能完全适应别人的成才方略。因此,教育不可一元化,只能借鉴别人的教育方式,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否则就会张冠李戴,马渴饮驴。另外,“教育”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教育”往往是把知识和经验灌输给对方,这未必是对方所能接受和需要的,也未必适合时宜。
摸着石头过河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保障。试探性培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就像某些试用教材一样。这种“盲目”往往是连续的,盲目的人才制度决定着盲目的教育方式,盲目的父辈影响到子辈,再影响到孙辈。培养后代的盲目性其实是盲目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真实表现,尽管每个派系都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人生观,但“正确”的理由却难以让人信服,往往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难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生在世,说长很长,睡了吃,吃了睡,一天一天慢慢地熬;说短又很短,蓦然回首,不觉已是两鬓白发。对人类来说,或许生命绵延不尽,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短短几十年,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生命导航,可能就会一生庸碌,到老来只有后悔的份。肉身难得,做人就得把握生命的每一天,不可拿自己或子女的生命作试验,那是对生命的亵渎。
模式化教育是制造肉质机器,不是培养天才。最糟糕的教育模式莫过于照着所谓的“成功模型”的标准来严加管教了。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一种教育方式适应于一种人,未必适应于所有人。人与人成功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是教会的,有的人是看会的,有的人是自通的;有的人用棍教,有的人用话教,有的人用眼教,还有的人不用教。但是,严加管教却是对孩子灵魂的制约或镇压,所以,要求孩子十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上天把每一个人送到世上都赋予了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不是子女无才,而是一元化教育束缚了孩子们的灵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还有人相信吗?上大学几乎成了人们印象中唯一的成才之路,考上大学就真的成才了吗?如果一个人的灵性被不断灌输的知识一点点地掩没,思想被反复强化的理论慢慢地封闭,无论知识再多,也只能算是一个活性肉质电脑。
尽心尽力、言传身教是对子女的爱和尊重。庸俗的培养方式往往是管教,管教是赶着鸭子上架,是对子女灵魂的不尊重。每一个成人都是从儿童时期过来的,我们在父母管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反感,是不愿意,是排斥,但又不得不服从,虽然没有明确的反叛理由,也没有反叛的力量,但却有反叛的意识,当这种意识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会发生变化。其实,孩子很小就能明白是非,只是缺少表达的方式和融入社会的经验,所以,管教是把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而自己未必能做得到,这往往会使孩子进入青春自醒期的时候变得性格暴躁、叛逆。言传身教就不同了,它是在把知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自己先以身作则,这是对孩子灵魂的尊重,也会得到孩子的尊重,更会让孩子心理上平衡。如果先有明确的成才目标,然后再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就容易使孩子走向成功了。
溺爱是蚀魂销骨的糖衣药丸。去年来了一位老妇人,面部憔悴,神情低沉,谈话间说到了家庭,她说:“我们老两口没有生过孩子,婚后抱养了一个私生子,我们觉得自己不能生育,对这孩子格外疼爱,谁承想到了晚年孩子却不管我们,还经常受到孩子的虐待,哎!”
老妇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孩子成长的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相当简朴,人家的孩子是有什么吃什么,我们的孩子却是吃什么有什么。虽然是抱养的孩子,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外人对待,甚至比自己亲生的还要亲上几倍。即使不是亲生的,我们那样对待他,他也应当像我们对待他一样回报我们吧?!看来抱养的孩子就是不如亲生的……”
是呀!世界总是循环往复,凡事都有个前因后果,有什么样的作用力就有什么样的反作用力,精神力也不例外,所以说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经历。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这孩子生来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呢?
这与抱养和亲生没有关系,问题出在父母是怎样对待孩子的?许多家长可能也像这位老妇人一样,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的很多,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真实愿望,到头来埋怨孩子不成器。其实不然,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是站在自己认为好的一面,这未必是孩子所需要的,虽然孩子没有分辩能力,家长的溺爱也是他感官上所需要的,但是,他的下意识却有一种反叛的力量在萌生,以至于意识的力量无法控制下意识的力量,最终发展成后来的性格。
这一现象相当于夜间走黑路,尽管无神论已经深入人心,意识当中也不相信有鬼神存在,但走夜路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那就是下意识力量的作用。
产生下意识反叛的原因是家长取代性地压抑了孩子的心灵,取代的原因又是站在意识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天赋本能的角度或生命力的角度看问题所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个性和天赋才能,往往个性与才能互相促进,当一个人的灵魂无法正常展现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无名之火,这是本能的自然反应。
存在必然合理,善用方成良器。中学时期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翻开物理学、化学书本,因为上面难以记忆和理解的计量单位,都是外国人的名字,什么焦耳、牛顿、瓦特、安培、库仑、开尔文等等,难道外国人本来就有聪明的种子?为什么中国没有类似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人物?其实不然,中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即便天赋再好也未必得到启蒙和发展。宇宙有着永恒的规律,一切都在规律中,所以,宇宙之中只有必然,没有偶然。同理,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必然的,也是最适合时宜的,那就肯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有些相对弱智的孩子成了奇才,而有些看似聪明的孩子却一事无成呢?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形态,用自己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的伟大。因此,天下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不开化的师长。要培养一个孩子成才,不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先天特性,还要懂得用最恰当方式来培养,既要学习知识,又不被知识所羁绊,在用知识激发灵感的同时找到真正的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