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童年 放声大哭
作者: 未知
更新时间: 2017-2-5 13:19:52
来源: 哦·灵魂网 【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
次
中国人八成是最能够压抑自我内在情绪的民族。这点特色不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许多例子。我们的社会、主流教育一直在鼓吹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在此教条催眠之下,它的价值诉求的是:个人的需求往往不受重视。
男儿有泪不轻弹?
同样地,“大丈夫有泪不轻弹”、或者“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些句句有骨的千年口头语显示,身为男人就该表现阳刚之气,不应该有脆弱的时刻。所以这个社会要大男人抑制伤心、难过;甚至,男人不该向任何事物屈服、 低头。
而与此观念并列的是——为了表扬“模范母亲”,社会认定含辛茹苦、忍气吞声、为了家庭、子女而牺牲自我的母性最为伟大。
反之,如果你太过于敏锐觉知自己的感受,又特别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别人就给你扣上一顶“敏感脆弱、自我中心”的大帽子。
你如果某天因为心情不好,想与自己独处一下面对自己,当你跟别人表达此需求之后,别人可能会把你看成异类,说你不好相处、不好对待、不合群。
当励志学书籍告诉我们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风雨无阻的学习精神时,我们已忘记那只是一则励志故事,只代表一种人生的可能性,只是某种人类的某种选择而已!然而,我们常常会用一种不合逻辑的判断方式强制执行我们的人生,以为抱着生病的躯体上课,获得全勤奖,是无上的殊荣,因此“虽死犹荣。”
一位女士说,她的父母在小时候不断地告诉她:“只要你下定决心,你就能达成任何目标。”结果她花了几乎一辈子的时候,不断转换事业跑道,四处追寻人生成就。
还有另一种人为了“家和万事兴”,做媳妇的必须委屈自己,让婆婆来安排一切。为了尊重长辈,做晚辈的已经不再面对自己的角色,不再尊重自己的需求。
一言以蔽之,基于种种因素,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如去不认识自己、不问自己要什么。所以,我们很习惯地不去接纳情绪的存在,总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份自然的生命能量。认为愤怒、害怕、怨恨、悲伤全属不好、不应该的特质。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常忽略身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已停止接受身体所发出的讯息。其实,脖子疼痛不一定是睡姿不正确所引起的;肩膀特别紧也未必是被人拍打的缘故;还有暴饮暴食吃得太多,对自己的胃口完全失去觉知。许多研究指出,身体的疼痛和情绪有微妙的关连。常常有人一紧张,胃部就开始抽搐;压力太大,就开始拼命地往嘴里填充食物。
可以见得,身心是紧紧相连。
这些年来,在中国追求个人成长与潜能开发的小团体愈来愈蓬勃。其中的“完形工作坊”更是一个关照个人整体,身心结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此,将带领你认识“完形工作坊”的来龙去脉。
舍弃理性 经验当下
“完形心理治疗”在六十年代的美国最为颠峰。
较早以前,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式普遍为心理界和一般民众所接受。因此由精神分析师来解释个案的困惑再合理也不过。可是就在同时,人类所面临的瓶颈是:透过理性分析所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人类将自己的生活分析的支离破碎,使生活充满矛盾和痛苦。
而在潜意识深处那份压抑、否认的一部分依旧无法得以转化与整合。
一反“精神分析师什么都知道”的模式,“完形治疗”创始人Fritz Perls,在其工作坊中扮演乐队指挥与导演的角色。他带领个案亲身体验、经历人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没有解释、没有批判、没有僵化的道理——就是去做、去成为。如果你对某件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充满了愤怒,那么就去成为那个“愤怒”、表达那个“愤怒”、然后将那个“愤怒”带入这个受支持的当下,从而疗愈它。
“完形”的基本理论在于培养人的敏锐的觉察力,让人循渐经验自己当下的存在,进而重新塑造一个统合的自我。
在“完形工作坊”里,每个参与者将学习处理自己的人生问题与困难。
因此,学员透过治疗师的现场协助,可以看清自己的问题,在意识到困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生命资源的存在。将以往否认、逃避、深锁在无意识世界的阴影事件一一摊开在眼前。
也许你会害怕一旦赤裸裸目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一个人很可能会因而崩溃。但是“完形工作坊”提供你一个安全的实验室;又因为你在团体中拥有其他学员们的支持与了解,你会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现实。
有时候,“完形”就犹如参禅里的“顿悟”与“觉醒”。透过治疗师的催化,再加上学员亲自走过一遭,蓦然发觉眼前的视野更加辽阔。借着亲临其境的感受“此时此地”,原本的支离破碎感似乎重新有了组合。不错,当人觉醒,又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支持时,自然可以更笃定的相信自己、依赖自己。
完形运用原则
到此为止,你对“完形工作坊”大抵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以下为你介绍几则在完型工作坊内经常运用的技巧,透过这些方法和原则,以帮助参与者更容易培养一份“发现新大陆”的敏锐度。
完形空椅法
当治疗师发现某位学员有着强烈的内在冲突时,会立刻建议此学员轮流替这两个交战的内心冲突说话。通常是学员坐着对另一个空垫子说话,所以这个方法又被称“空椅法。”擅用此法则的好处是帮助学员直接面对冲突,并且集中精神来处理这件事。
“我——你”的叙述句
这项原则其实是“对话游戏”里的延续。既然是让参与者直接和内在冲突交谈,自然而然是用“我”为主语。另外,参与者可能想面对父母或亲人做一些未完成事件的处理,治疗师一定会让他用“我——你”的叙述句来澄清。例如,学员想和她的母亲说话,‘我觉得你很不负责任,你扔下我,从不好好照顾我。’
透过此“我——你”的对话,参与者更能身入其境捕捉此经验,将过去未处理的情绪呈现在此时此地,得以寻求以解答。
未完成事件
请记得,这是一个重要主题,“完形”的重心几乎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在运作。完形创始人波尔斯发现,人之所以卡在某个难题,往往是在过往的生活中有许多悬而未决、压抑的感觉未被释放出来。大多数这类“未完成的事件”都与愤怒的情绪有关。
而一般人都不愿承认,也不肯面对这类被归于“负面”的情绪。殊不知“愤怒”这个“黑面杀手”一旦被唤醒转化成为正面特质——勇气与界限,将对自己成长有极为正向的作用。
夸张动作
身体上小小的一个动作或姿势,极可能和学员内心的感受有极其微妙的关系。突然的摒住气息很可能是学员在压抑某些情绪,不自觉的拍打椅垫也许是内心沸腾汹涌。此时,治疗师会让学员继续这个动作、强化它、夸大它;最后,内心的感受会透过肢体的动作而清楚的表达出来。
与感觉同在
在“完形工作坊”里,你几乎无法预期自己会遭遇到什么样的经历。而完形三要素中,有一个近乎打趣的要素——“拭泪水的面巾纸”这是完形工作坊中必不可少的硬件设备之一。
因为你得经验自己与别人的痛苦,治疗师尊重你的感觉,你可以放声大哭,也可以悄悄拭去泪水,没有人会执意要求你来听从任何指挥。
在工作坊里,你可以和各种情感、情绪作深入的接触、交流、实验、冒险;只要你一直跟自己的感觉做连结,你自然会有某种程度的觉察和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