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认知能力极其有限(无论是注意力、记忆力的持续时间还是对外来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面对世界超高的复杂程度,有限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必须将复杂的世界加以简化,使其变得容易被理解。”--《创造性破坏》P63
“人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眼中看到的世界,并把它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简化成一个“微缩”模型,植入大脑中。”
我们随时可以依据这个构建好的“世界”,去模拟、推理、预测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并从中挑选出最优方案作为行动指导。
这个依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模拟出来的“内心世界”就是心智模式,它不仅融合了成长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事物规律、认知方法;还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对世界的看法。
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作为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既然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属于人的本能且无法被掩饰,所以当了解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之后,往往就能预见其为人处事的结果。现在好的人力资源师只需三分钟的面试,就能判断是否要你,因为他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你的心智。
我们做一则小测试:请念出下面几句话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叫你偷看本主公洗澡………………
备注:周瑜偷看刘备洗澡,刘备大怒,一遍遍数落周瑜。
谁念出了“叫你偷看本公主洗澡”了?我相信即使你努力念了好几遍,依然会把“主公”看成了“公主”,这就是心智模式对信息的有选择性接收,我们看问题不知不觉得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有趣的是当我们把这个小测试给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做时,小朋友毫无例外的都能正确念出“主公”,可见心智模式是后天养成的,受历练经历、生活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不一样。
解释一:心智模式影响人对世界的认知。
《周易》里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是看待同一事物,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但这些不同的见解不是随便得出的,而是透过心智模式看世界所得出的。如神父、方丈这样一个内心世界充满仁爱的人,即使是看到十恶不赦罪犯,满眼中看到的也只是其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并乐于帮助他,拯救他,这就是心智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接收。
对于神父来讲,即使犯罪事实摆在面前,他也漠不关心不关心,因为在神父的内心世界里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应该相亲相爱。在雨果著名的小说《悲惨世界》里,主教大人收留了饥寒交迫的让?阿让,不曾想让?阿让偷出了主教大人的银餐具,连夜逃走。第二天当警察人赃俱获的把让?阿让押到主教大人面前时,主教不仅没有发怒,反而承认这是他送给让?阿让的餐具,并且当着警察的面又送了他一套银烛台,最终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召了让?阿让。从雨果的这则经典故事中,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做好教师、医生、护士这种社会型职业,必须要有跟主教大人一样的心智,否则就会有抱怨工作,甚至虐待小孩、病人的事情发生,这些事在新闻里我们已经看到太多太多了。对于这些虐待小孩的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换工作,因为在他们的心智模式中就没有服务意识,强迫他们为人服务一定是痛苦的。但是他们的心智模式能不能改变呢?
“人的心智一旦形成,几乎不可能改变。人一般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或接受与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的信息,但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人的心智最擅长屏蔽、排斥这类信息。”--《定位》P9
下图描述了心智模式对信息选择性接收的机理:
解释二:心智模式影响人的决策和行动。
决策过程就是判断推理的过程,它是人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心智模式所认可的判拒(判拒:判断的依据。包括知识、经验、价值观等),对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一种能力。由于已知条件是经过心智模式有选择性接收过来的,而判断依据同样是由心智模式所提供的,当“已知条件”和“判拒”都带有明显的偏见时(心智的偏执性特点),决策过程的本身就很难公正。不有一种说法吗: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阿姆雷特”,对待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的理解和选择都是不同的。虽然决策过程带有明显的主观因素,但是由于心智模式融入了普氏的价值观,所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人们是可以求同存异的。当然,前提是你们都有相同的世界观价值观。
电影《非诚勿扰》里面的葛优与台湾女孩相亲时,聊起了49年建国这件事,台湾女孩说:“49年大陆沦陷后,我们全家来到了台湾”,葛优立刻纠正到:“是解放,我们这里都说解放。”你看,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大陆,这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人即使看相同的事件,各自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海峡两岸的社会形态和普世的价值观有根本的区别。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国家没有分裂,有一种解释就是:同样是一本《圣经》教出来的国民,分歧的本质是利益,而不是信仰,在骨子里,整个西方社会普世的价值观都是相同的,所以这场内战打完就完了,大家还能坐在一起建设国家。
解释三:心智的自我完善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然而,如果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还依然按照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就一定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查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
圣吉所说的关于心智的自我完善,是人类多元智能中的自省职能,提出多元智能说的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强的自省智能,也就是说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很难有人会做出改变。本质上讲,需要改变就必须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新思想新理念,而这些恰恰被心智模式的选择性接收所过滤掉了,所以心智的自我完善,其难度在于是否能打破心智影响下人类多年养成的认知模式,接收更多的信息,广开言路,多维思考,最终不断的完善自己。庆幸的是,我们通过“心智模式作用机理图”中看到,心智还是给未知的领域留了认知空间的,并没有完全的过滤掉,这就给“抢占心智”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详情看我关于《定位》一书的读书笔记)。
自省能力强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善于接受新事物。而这一切都是心智模式控制的,所以在这里奉劝各位同学抢在心智模式没有固定之前,就培养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能够正确的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和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并把这些融入到你的心智模式里,你将受用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