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疗法和其他疗法最大的不同,是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身心状态。
在决定用第二人称的过程中,我犹豫了很久,矛盾了很久,检验了很久。
具体是下结合草根实践,上结合经典来探索。
草根实践证明用【你】是有效的;在经典中也找到了切实依据——《楞严经》等众多经典证实:四大五蕴只是客尘,而并非本来面目。
因此,相遇疗法既契合了圣贤的智慧,又在日常的生活里,得到了验证,于是就很快普及开来。
每个人也许都曾经自觉不自觉地,用【你】跟自己说过话:你怎么搞的呀?腿你怎么疼了?
但是,有系统、有意识地提炼出来运用的,从始至终地坚持这个定位的,只有相遇疗法。
无为,是相遇疗法的另一个特点。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为。在相遇的过程中,舍弃分析指导拯救暗示等种种有为的思想和方法,只是去懂,去支持,所以阻抗特别小。
相遇疗法属于返本创新,不是随意的组合,它治本、高效、简明,故创始人能连续四届在中国应用心理学自主创新论坛被邀请为嘉宾。
相遇疗法,是在2013年8月正式提炼出来的。
它的问世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我去成都,到火车票代售点去买票。一个小姑娘正在锁门。我说:小妹妹,别着急下班,帮我们出张票,我们的车马上就要开了。小姑娘冷冷地说:这跟我没关系。
当时我觉得我这么好好商量,却换来这么一句话,觉得人太冷漠了。
后来我买到票,躺卧铺上想起这件事,跟自己讲道理、找好处,用了各种方法来处理,没成功。
于是想,你还给别人讲课,这点小事都过不去,你还被称为老师,自以为学到很多智慧的方法,连这点小烦恼都消不了。就觉得失望、无望,没办法了,就放弃了挣扎,只是看着这个烦恼。
看着,看着,感到这个烦恼起变化了。
这一刻,我忽然体会到了什么是无为,而且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奥妙值得探究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把佛法、中医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结合起来,就于2013年8月,正式创立了相遇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