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今天说说哭吧,早想说说这个事。心疼受苦的孩子们,此事一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因摔倒或某愿望未能达成而哭,旁边的大人要么温柔劝慰:“别哭了别哭了,没关系的。”要么厉声呵斥:“还哭还哭,再哭我就走了。”
每每看到此景,我都无比心疼那些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能哭?大人们,你们究竟是在安慰孩子?还是在逼孩子不哭来安慰自己?
明明摔疼了,为什么是“没关系的”?
孩子活在当下,当下某愿望未被满足,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这么大的挫败感而哭泣就不能被允许?
面对大哭的孩子,大人们会心疼,或尴尬,或无助,所以,大人们都巴不得孩子赶紧止住哭声,这样,大人就不必再心疼、尴尬、无助。那么,“别哭了”,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大人的需求?
哭是情绪,情绪是可以流动的,流来流走,并不会造成伤害。但“不许哭”却是在堵,情绪被堵住了,问题就出来了。堵一次,堵两次。孩子的感觉不被大人接纳,不被大人理解。N次之后,长久之后,孩子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也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各情心理问题就都出来了。
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请先从允许孩子哭开始。
还有一种情况,“别理他,就让他在那里哭。”也非常不可取。孩子如此痛苦,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本来是最亲爱的人,却在自己最难过的时间像冷冰冰的墙壁。你可以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请不要在此刻抛弃孩子。
之二:
昨天关于哭的文章,大家反响挺强烈。我再多说两句。
首先的首先,教育是个很个性化的东西,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养育方式,无所谓对错,个人各取所需。
朋友们的观点一:孩子如果是在以哭来要挟大人,就不能接受。
我想说,请以最大最大的善意来揣测孩子。你的想法决定了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对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总认为孩子是在要挟,那么他就会要挟。事实很可能他只是有需求不能被满足而发泄。
朋友们的观点二:应该教孩子勇敢,不能小挫小折就哭,以后人生大起大落多了,没点抗挫折能力咋行?
我想说,不哭=勇敢吗?从哭到不哭,一定是抗挫折能力提升了吗?会不会是心冷了,死心了?亲子关系已疏远了?如果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哭就说明我是不好的,我必须乐观勇敢,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爱。那么,问题会很大:只有部分情况下才被接受的孩子是无法建立稳固的安全感的,只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
相反,只有无条件的爱(无论我是什么样的,我的父母都是爱我的),才会让孩子真正勇敢的面对任何挫折。
最后的最后,再次强调,我的观点一定不代表绝对的正确。每个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都一定是选择了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只愿我的文字能带给大家新的思考,那么孩子们的生活,就多了一种可能。善莫大焉。